-
作者:汲平2011-10-10 09:23:05 來源:中國雕塑家網
于慶成和我相識大概有二十來年了,那是80年代之初,天津藝術館的王永楊君告訴我說,他們在薊縣盤山搞了一個民間雕塑藝術的“點”,希望我去看看。我拖來拖去,終于去了,看到在一座破廟里,有一群十八九歲的孩子,正在專心致致的捏小泥人。有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人,淳樸敦厚得像鄉村小學的教師模樣,滿手是泥,走出來誠摯地表示歡迎指導云云,他就是于慶成。孩子們的努力令我鼓舞,而于慶成的雕塑使人吃驚,覺得聞到了一股誠樸清香的泥土氣息,完全不是我在學院時所能接觸到的,從此就開始了我們的交往,來往多了,了解到他小時候是個放羊娃,后來上學了也沒有幾年,完全是自學成材。由于整天和泥土打交道,不知怎么就喜歡上捏泥人。他干什么都上心,日積月累,竟捏得有鼻子有眼,十分生動,在當地就小有了名氣。
一個人一輩子總會有“機緣”,剛好熱心搞群眾藝術的王永揚君發現了他,感動之余讓他進了天津美術學院進修了兩年,幸運的是他并沒有留在學院而是回到了農村,幸運的是在兩年中他開闊了眼界,看到了眾多世界名作,但卻沒有只學大師們的皮毛,而是學了大師們對藝術的誠摯,悶聲不響地在自己的土地里扎下根去。而尤其幸運的是,他看到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,卻并沒有去仿古,而是吸取了我國最重要的藝術原則“寫意”,這就是使他不拘泥于解剖和比例(這在當時是我特別提倡的)而是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為主導,將一切都建立在這片養育他的土地之上。
他有一位賢慧能干的妻子姜秀英(盤山中學的教師),十分理解和支持他的探索。她是他所有創作的第一位欣賞者和批評者。于是,慶成在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上甩開了膀子大步前進。先是純屬自己創作,后來開始燒陶,這樣就更拓展了泥塑的路子,他愈益熟悉泥土的特性,他在北方多沙的泥土中發掘出一種特殊的美,一種風沙干裂的美,他充分體會到正是北方的農民幾乎要在滿天風沙中搏斗了大半年,大地龜裂了,但扔擠出禾苗。人也一樣,農村人一到中年就已經一臉褶子,手腳皺紋中呈現了另一種美,一種堅強的美,辛勤的美,一種遠勝玩弄光鮮平滑的美,一種無限深沉的美,這種深沉的美正通過“老丑”而呈現。河北的老太太在夏天都有光脊梁的習慣,乳房早已干癟,雞皮鶴發應該說無美可言,可是老漢卻正在給她簪 上一朵小花。如果說羅丹的《老妓女》引起人們對青春消逝的哀傷,那么,慶成的這個“干裂”系列列更能發人深思,我想觀眾都會發出溫馨的微笑。這個系列中表現了很多破棉襖,以我自己而論,我最怕破棉襖,“圓骨隆東”,分面都麻煩,每一皺褶都做又瑣碎不堪,慶成卻使用他的“干裂”技巧,一揮而就,輕松自然,有似天成。做破棉襖不算什么大技巧,用干裂的泥土,也不算什么大發明,而且泥土生裂現象也實在平凡得很,我認為可貴的是他的“發現”,他能從偶然的“干裂”現象中發現“美”,他能以此來概括北方的農民,他能比腐朽為神奇。
慶成的探索是多方面的,他有和“干裂”系列截然相反的“大河”系列,有陶罐和建筑居民融成一氣的系列等等,可以肯定,隨著更廣泛地接觸世界,他必將產生層出不窮的“系列”。我還是用一句早給慶成寫過的話:“凡是在自己土地上生根的藝術必將自立于天地之間”。
藝術家簡歷:
于慶成,男,天津市薊縣人。1944年出生。1986年畢業于天津美院雕塑系。現為中國美協天津分會會員,中國“民協”會員,中國雕塑學會會員。1988年文化部授予“民間美術工作開拓者”稱號。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“民間工藝美術大師”稱號。1992年在北京革命博物館,1995年在美國駐華使館,1996年在加拿大駐華使館,1998年5月在天津日報社,7月在青島博物館,8月在中國美術館分別舉辦過個展。1998年6月和11月分別參加了“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精品展”和“97盼盼杯國際民間手工藝藝術周”。1994年盤山石趣園成立了“慶成藝術館”。1998年5月出版《于慶成泥塑藝術》畫冊。作品《紅頭繩》、《莊頭》、《一天天》等三組作品被文化部收藏,《悄悄話》被拳王阿里收藏。
|
-
-
推薦藝術家/
-
-
藝術商城/
-
|